有人经常用“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作为“不能和物质条件弱的人结婚”的论据,但这份论证本质上是没有逻辑的。
首先,“贫贱夫妻”应该怎样来定义呢?
单纯指没有钱吗?所以意思是只要有钱就可以抵御大部分婚姻风险吗?
其次,“哀或者不哀”真的和贫贱正相关吗?
把概率问题生搬硬套为因果问题不说,而且这句话背后的价值观,是在告诫我们物质上的匮乏一定会带来心灵上的痛苦。
最后,在婚姻面前,面对性格完整丰满的个体,我们一定要把眼睛嵌在门缝里冷眼吗?
我们一定要用单一且硬框架的标准衡量之后直接决定是否把对方打入死牢吗?
我记得有个综艺节目里的嘉宾讨论过贫和穷的关系,说贫和穷不一样,比如年轻人大都缺钱,穷是常态,但通过努力总能改善。
而贫,是一种环境和人力资源综合所致的文化和社会支持方面的匮乏,反映的是一个阶层固化的困境,代表了生活的初始剧情处于困难模式。
而我们通常提到的“贫贱夫妻”埋下的“哀”的隐患,也正在于生活困难模式之下,夫妻“大难临头各自飞”的风险。
无可置疑的事实是,爱情是锦上添花的奢侈品,所以贫穷对婚姻并不友好。
两个同样贫穷的人,最好不要毅然决然选择困难模式。
这种“钝刀割肉”式的婚姻,对彼此来说都是考验,且在往后的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层层叠加的挫败感也是一大折磨。
所以,我从来不否认那些用经济眼光审视婚姻的“企业家”的观点的合理性。
比如薛兆丰“结婚就是办企业,就是签合同,办的是家庭企业,签的是终身批发的期货合同”的这种类型的收益言论。
但我更赞赏的态度,来自白岩松之前在一档节目中提及的“分寸”和“取折中点”——
我现在依然说物质是最重要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贫贱夫妻百事哀。
不要永远说,我相信爱情,然后一切物质都不重要,你试试,生活会教会你投降。
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的话,那可能更糟糕。
所以这两个分寸一定要拿捏好,偏向哪个都不合适,寻一个折中点更好。
假如已经处在了一段贫穷的婚姻关系里,已经和对方成为了所谓的“贫贱夫妻”,那么此时如果想要抵御“百事哀”的风险,破局一定要“以人为本”,从长远谋划。
01
要经常审视这份关系带来的课题
没有贫穷的婚姻,只有贫穷的爱人。
那些最终同床异梦的柴米夫妻,感情始于喜欢,败于现实,与其责怪贫穷,不妨冷静下来,多考虑下是否所托非人。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位博主说,朋友跟男朋友吵架吵得很凶,男生没有能力,没有成就,工作不如女生,但两人还是陷入热恋,后来走进了婚姻。
谈到两人婚后的日子,博主慨叹,一个男生最大的失败大概是:
让一个满眼都是你的人,觉得自己瞎了眼;
让不图你钱的人变得除了钱无所可图;
让你的宝贝在你这里受尽了委屈,最后你居然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联想到电视剧《幸福到万家》里,亚妮妈妈劝女儿不要嫁给农村来的穷小子的那席话,什么感情呀爱情呀,抵不过油盐酱醋,一地鸡毛。
假如贫贱是一种特定的环境条件,如何选择靠谱的队友应对和经营,都需要我们慎重对待。
要知道,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容易在贫穷衍生出的恶习。
比如人际关系专家安吉丽思有一个观点,她强调经营爱情是一件棘手的事。
在婚姻中,夫妻任意一方的恶习更会是对方的情敌,会抢走时间、关爱和牵挂,引起嫉妒和嫉恨。
比如遇到软弱的人,这类人是会被现实打磨重塑的。
当这类人潜意识里开始认定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套逻辑时,就会选择在苦日子面前膝行认怂,继而始乱终弃。
就像《梦华录》里的渣男欧阳旭,甚至会托辞为人之常情。
社会流行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我觉得如若遇到靠谱的伴侣有情饮水饱,精神上的富裕抵挡住了物质上的匮乏,生活幸福感往上蹭也不是问题。
就像电视剧《人世间》里“少年夫妻老来伴,携手相看两不厌”的周秉义和郝冬梅。
有幅我记忆深刻的画面,退休后的周秉义迈着苍老沉重的步伐在大桥上奔跑,面前是他携手走过半生的妻子郝冬梅。
周秉义慨叹道老了,跑不动了,不复当年健步如飞的模样了。
起初,周秉义家境并不好,而郝冬梅是高干子弟,但两人情投意合,始终拒绝让家境的悬殊成为阻碍。
后来,周秉义进了兵团,前程似锦,而当时郝冬梅家境已落魄,思虑再三决定主动提出分手。
两人顶着寒冬冒雪相见,郝冬梅含着眼泪,不愿耽搁爱人。
但周秉义早已经决定要为了爱人放弃机会,他当时牵起爱人的手:“苟富贵,勿相忘。”
郝冬梅温柔凝视着丈夫,这座桥见证了两人的爱情起点。
“你做到了,你做到了,周秉义。”
“咱们都做到了。”
我最感慨的,是他们两个人命运坎坷,但始终不惧贫贱,选择患难与共,而且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