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婚后爱”,以前是特定的一类影视、小说婚恋题材。
尤其是涉及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许多婚姻是在包办、联姻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演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只能是先婚后爱。
如今的社会,人们大多都是自由恋爱,先自己去寻觅理想的对象,爱上后再步入婚姻,先婚后爱的情况自然少了很多。
但随着大龄未婚青年的增多、家庭催婚压力的增大,也有一些人在无奈之下为了堵住父母、周围亲戚的口,先随便找个对象结婚。
二人最开始就没多少感情基础,一般都是冲着对方的条件结的婚。
这时,有人就寄希望于“先婚后爱”,就像很多老一辈人常说的那句:“感情嘛,可以慢慢培养的。”
那么,爱情真的有可能在两个没什么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产生吗?
先婚后爱的故事,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发生?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找了几十对陌生男女,让他们互相对视几分钟,结果发现大部分男女都出现了爱情萌发时的怦然心动。
也就是说,哪怕不怎么熟悉、了解的两个人,要想发生爱情也是有可能的。
但浅浅的动心和真正产生长久、炙热的爱情又有所不同,在如今的社会,想要“先婚后爱”,也是需要满足一些条件的。
01
当事人足够敞开自己
现在大家对于婚姻的期待和要求,早已不是上一辈人那种找个人凑合过日子,能互相照顾一下,分担下生孩子、养家的重任的单一需求了。
老一辈的人对于婚姻里有没有爱情无所谓,什么爱不爱的,能过日子就得了呗,而现在我们对于精神层面的契合有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人自己就能独当一面养家糊口,如果找了伴侣,更希望是能够相互理解、支持,能同频共振,相处舒适的灵魂伴侣。
而两个人是否能达到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与认识了多久,通过什么方式认识没关系,与内心的敞开度有很大关系。
想要对方走进自己的内心,懂自己,首先自己要能敞开自己。
哪怕自己的缺点、弱点、小自私、小需求,都能坦诚表露,你的敞开度越高,对方接纳、理解你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有些人,尤其是女性喜欢抱怨自己的老公不懂自己,大直男一个,不体贴自己的辛苦,也不明白自己的需求。
可如果你了解她们平时的做法,会发现她们总是习惯性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做了一天的家务,问她们累不累,她们说不累;
问她们有没有爱吃的,她们说没有,都行,随便;
问她们有没有什么意见,总是回答:挺好的,没生气。
如果想要别人的理解,首先要表达自己的难处;
要得到别人的关怀,需要展示出自己的伤痕;
想要被人体贴地对待,起码先要让人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越敞开自己,越可能得到对方的配合,越表达自己的感受,越可能被对方共情,越是能释放自己的愤怒。
也只有这样,别人才知道你的边界在哪,对哪些事无法接受。
结婚过日子,两个人必然是高频率地相处,生活中会面对无数鸡毛蒜皮的小事,误会、矛盾也特别容易堆积,把心打开,把话敞开,两个人才可能培养出持久的默契。
02
当事人有反思自我的能力
许多人在关系里碰了壁,闹了矛盾,第一反应都是责怪对方:还不是因为他不爱我。
将所有情况都归结于一个原因:他不爱我,这是很简单的,也是很懒惰和幼稚的。
在一些人眼里,爱可以解决一切,只要两个人够爱对方,就不会吵架,不会冷战,不会出轨,不会有婆媳矛盾……
实际上这些矛盾的产生,跟爱不爱关系并不大,而跟一个人能否处理人际关系、能否平和、理性地沟通关系要大得多。
因此我们见到过生活中,有许多谈恋爱时情浓意浓,好得跟一个人儿似的情侣,步入婚姻后却越来越生疏、冷漠,甚至怒目相对。
而结婚时并无感情基础的两个人,也完全有可能经过磨合、相处,变得感情越来越深厚,产生浓烈的爱情。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能不能反思自己的模式,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模式。
有一位先生,他非常反感老婆在他工作时发信息,在他看来,老婆只要发信息给他,就是不信任他,怀疑他在外面乱搞。
而实际上,他老婆确实是有事情要跟他交流,而那个时间正好在他上班的时候,根本没往他会不会乱搞的方向想过。
他莫名其妙地发了好几次脾气,认定老婆就是个控制狂,疑心重的疯女人。
直到有天他开始反思:他所认定的,给老婆贴的标签,就是真相吗?
他开始重新审视老婆的行为,发现他老婆有时候就是单纯地在想念他、依赖他、需要他的时候,才会去发信息。
当他换了一个视角之后,他们的关系也重新构建了,从一段一方控制另一方的关系,变成了互相思念、依靠的关系,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过去养成的习性、惯性,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人和事物,而这种有色眼镜,会遮蔽美好的感情。
反思自己,拿掉有色眼镜,就算是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也很有可能获得美满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