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女人在网上相亲求偶的视频,她分享自己的择偶标准:月入至少一万五,有房有车,身高一米八,幽默风趣,能够把她宠成公主,哄她开心。
底下有一条耿直的评论:“我要能月入一万五的话,为啥要选择你呢?”
原来这个女人条件很普通,相貌平凡,年龄也三十好几,收入暂未透露。
当时我给我一个异性朋友分享了这个视频,他是这么吐槽的:
“她有这样的择偶要求没问题,问题是她没说自己有什么价值去匹配这样的要求啊?
她有天使相貌、魔鬼身材没?她双商有过人之处没?她月入过万没?”
生活中,一说到择偶标准,我们脑海里会很快浮现一系列条条框框,长得如何,身材如何,收入如何,还要性格成熟人品有趣……
有不少女生基于这些大众认知的框架,再加上身边人、爱情片的影响,为自己勾画了一个理想型轮廓。
想要一个优质的对象有问题吗?
没有,趋好是我们的本能。但有一点不能否认:
人们经常对外界挑三拣四,对自己在外界面前的模样却有着明显的认知盲区。
向外索要和自己能力不匹配的价值,这是“普信男”、“普信女”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其实,在择偶从优的法则里的“优”,应该理解为我们平时买耐用品的思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优解。
下面就分别细说。
01
绕不开的核心:价值匹配,门当户对
上文那个发视频罗列择偶标准的女人,之所以会招人吐槽,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她的要求远超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真相是什么样的能力大致匹配什么水平的人。
身边有个亲戚,由于外形条件特别好,出社会后进入了模特和健身行业,打拼了十多年,逐渐靠接代言、当健身kol致富,然后创业。
她大概过了三十才找对象,家里老一辈总是说她眼界太高,挑三拣四,但她后来真的找到了一个高大英俊、自己做生意的同时,家里是拆迁户的老公。
有时,外面的人羡慕她嫁给了拆迁户,但其实她自己也买得起豪车,她靠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奋斗成了白富美,和老公可谓真正的门当户对。
实事求是地说,择偶也是个价值匹配的过程。
眼光高不是问题,清晰自己要啥、不要啥非常好,但前提是自己的实力配得上自己的眼光。
如果平凡的嘴里列出了不平凡的要求,这样的悬殊感在外界看来只是种笑话。
人人都想找一个外形好、物质好、灵魂也有趣的对象,但生活终究不是玛丽苏剧,何况男人对于择偶同样非常现实。
一个条件不错的男人,可能谈恋爱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年轻漂亮,或善解人意。
一旦考虑到结婚,一定也会在心里衡量什么样的女人值不值,能为他带来什么价值。
02
跳出固有框架,不拘泥自己脑海中的理想型
有一套自己择偶标准的人,有时往往还想坚持某一两点要满足自己的硬性条件,哪怕可能会错过一个潜在的好对象,也不能妥协。
可能她们认为有人就这样,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找对象而且找到了,真的很酷。
这样的酷女人,我在很久之前听讲座的时候遇到过,她当时就已经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状态了。
还记得她分享找老公的要求,像作业登记一样一条条地写在了纸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
生肖要是鼠,要留着什么样的胡子,第一眼见到的时候是啥打扮,当她说完有一天真的遇到了,而且居然吻合全部的时候,在座的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送上掌声的同时,就觉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种事情可能有,但几率不会高。
至少有人已算过数,身高标准筛选掉一部分男人,再有收入标准和其他硬性条件的话,对象很容易就成了“万里挑一”。
也许,要么是这个女人确实非常优秀,很清晰自己要什么,也有条件配得上那些很个性的要求;
要么就是她会忽悠,根据老公的特点反推出择偶标准,然后给在座的听众灌几口鸡汤。
无论她是出于哪一点,我们要明白一个被验证几次的事实:
如果死守着自己勾勒的理想型框架,坚持自己认为不能妥协的点,大概率是很难找到心仪对象的。
因为心里拿着框架去比划、去匹配的人,看起来很知道自己的需求,其实有个硬伤:
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未必搞得明白,未必知道框架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
“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这就是择偶标准产生错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