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一位迟迟不敢走进婚姻的朋友,自曝自己面对感情的那份恐慌:
不是不渴望恋爱、结婚,而是被爱的人伤害过后,心就变得敏感、胆小,深怕再遭遇一次。
她口中说的那个“伤害”,是前任对她的日渐冷淡,到最后,彼此都走不下去了。
热恋那时,前任把她当成公主一样宠,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第一时间跟她分享。
从未谈过恋爱的她,难得遇到这么爱她的人,几乎把整颗心都放对方身上,爱情排在任何事情的前面,只要和男友有关的事,她都特别在意和紧张。
大概过了半年,朋友原以为俩人关系可以进一步发展,谁知道男友突然变得神神秘秘,短信半天不回,周末约出来吃个饭也总是借口很忙。
更奇怪的是,平日大家一有什么就会互相在微信上分享,但这种互动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朋友单方面的联络和沟通。
朋友感觉不对劲,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问对方个究竟,对方却未卜先知一样,先一步提出分手,然后就彻底消失在朋友的生活圈里。
这件事情给朋友的打击很大,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她沉浸在“被分手”的痛苦中,常常问:
“我们俩明明很好,志同道合,聊得也很投机,可为什么最后是这样的结局?”
坦白说,朋友的疑问也是很多有相同经历的人的心声。
实在不明白,那个曾经什么事情都愿意和自己分享的人,付出过真心实意的人,怎么最后就走散了呢?
01
一切都是“多巴胺”在搞鬼
在《贪婪的多巴胺》一书中,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肖恩爱上了女孩萨曼莎,俩人聊得特别投机,很快便确定了恋爱关系。
交往过程中,肖恩感觉每天都在迎接金色的未来,特别是和女友越相处,兴奋感越强,无时无刻不渴望跟女友在一起。
任何关于女友的想法都有无限可能性,除了女友,别的女人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情深之时,肖恩动了和女友永远在一起的念头,于是向女友求婚,俩人私定终身结合在一起。
可蜜月期后的几个月,情况开始变得不同了。
虽然还深深迷恋着彼此,但那种极度的渴望变得没那么强烈,兴奋劲减弱了,刚开始交往那种深深的满足感也一点点褪去。
当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待日渐觉得不切实际,对另一半已不再频繁思念时,肖恩开始看到别的女人,萨曼莎也放纵自己看别的异性。
对于这样的现象,作者明确表示是“多巴胺在发挥作用”。
多巴胺,大脑中的“快乐分子”,一旦被激活起来,会带来无限的快感,让人们迷恋又被吸引。
像肖恩和萨曼莎在第一次见面时,彼此间有太多的令人激动的神秘感,因此他们恨不得一直在一起,把对方视为自己的中心,什么话都愿意和对方聊。
然而多巴胺产生的兴奋并不持久,很多原本预期的东西慢慢实现,没有了神秘感,彼此间的接触变成了乏味的熟悉日常,多巴胺就消失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刚在一起的时候,像是许久未见的贴心知己,怎么聊都聊不够。
可相处一段时间后,当看到另一半根本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美好,甚至有些自己无法接受的缺点时,就没有办法继续走下去了。
02
“现代的年轻人,分手能力远远大于相爱能力”
说到谈恋爱,不同人有不同解读。
李宗盛说,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思念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
医学家却说,爱情从头到尾,都只不过是一场化学反应。
但无论谁说,都不可否认一点: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如果仅凭感觉维系一段关系,注定失败收场。
日剧《东京男子图鉴》中,男主角翔太换女友如换衣服一样勤快。
很多时候,女友还在和他你侬我侬的时候,他却早已把目光转向别的女孩。
听到女友质问“我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时,他干脆利落表示自己已经变心,想要分手。
每一段感情,都是来去匆匆,全凭他一念之间。
结果换了无数任女友,他仍旧找不到一位能让自己安定下来的灵魂伴侣,到头来,连一份真爱都得不到。
其实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爱情是什么,该怎么维系,考虑甚少。
明明渴望爱情,也会有那种扑通扑通想要靠近一个人的冲动,但往往会因为一点点小细节就破坏了原本美好的滤镜,瞬间丧失对另一半的兴趣。
当代人谈恋爱,从心动到下头,仿佛只需要一秒。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更是一针见血指出:“现在人们分手的能力,远远大于相爱的能力。”
虽然表面上看,如今的人们恋爱自由,拥有的选择也多,只要心想就能有机会和别人走到一块。